最新消息

《智能机器人系统导论》开课通知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像是手机里的智能助理,家中客厅摆放着的智能音箱,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陪伴智能机器人,甚至每天迎接我们回家的智能宠物”......与此同时,科幻影视里出现的智能机器人们更是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它们功能的认知:它们可以听懂人类的心声,和我们谈笑风生,可以和人类并肩作战,可以像我们一样进行学习和思考……

相信大家在享受着它们带来的全新的生活体验方式,对未来机器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同时,也会产生思考:智能机器人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现在的智能机器人真的够智能吗,要怎样帮助它更加聪明更加智能?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可以实现吗?

 

一、课程介绍

《智能机器人系统导论》课程是面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将会围绕智能机器人这一热点领域,介绍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展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视觉、语音、移动、操作各方面的相关知识,讨论智能机器人本体、软件系统框架,还会讲解智能机器人的前沿领域—情感机器人,以及机器人伦理问题。

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对于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原理、模型、实现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理论与相关知识,实践智能机器人的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或进行相关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前沿科技的发展,了解两大热门领域情感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激发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供一个真正实践智能机器人的平台。

本门课程结合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研发的仿人机器人,为选课同学提供针对智能机器人的实践、分析、验证平台。在课程的最后,选课同学还将实现基本的智能机器人系统(部分)。

 

二、课程基本目的

1.使同学们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历史发展、框架设计、研发流程、关键技术。

2.使同学们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想与核心概念。

3.熟悉情感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两大热门领域,紧跟时代步伐。

4.通过在机器人平台的实践,使同学们搭建智能机器人框架,获得机器人系统设计的实践经验。

5.使同学们对于智能机器人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以便未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文献阅读、动手实践、讨论与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每次课程前两课时用于课堂 讲授,另外一课时用于课堂讨论与报告。课后文献阅读与动手实践大致相当于授课时间的50%。学生将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动手实践以完成报告材料,并在下次课程中进行课堂报告。

授课时间:约4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约32学时,课堂讨论与报告时间约16学时。

课后学习时间:约24学时,用于课后文献阅读与动手实践。

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采用根据平时课堂报告、课程项目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课堂报告:30%、课程项目:30%、期末考试:40%

 

四、授课教师简介

王韬,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Research Professor),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兼机器人情感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于1999年和2006年在北京大学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清华大学-Intel联合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在Intel公司任主任研究员,201011月被北京大学引进。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国际顶级会议AAAIMULTIMEDIAIROSIJCAIISCAMICROMobiComMobiSys及国际顶级期刊IEEE TCIEEE TMCIEEE TWCIEEE TCAD上发表。一篇论文在移动计算与无线网络领域排名第一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MobiCom’17上获得最佳学术社区论文奖,多篇论文获得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得到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及横向项目资助。带领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原型系统多次代表北京大学在各类会议、展览中进行展示。获教育部2017年度高等学科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情感计算、智能机器人系统、系统建模与推演。